版权信息

Copyright

  • 收稿信箱:jyjxltzzsbj@163.com
  • 联系电话:0311-87760743
  • 微信同号:13931850287
  • 收录网站:武大核心、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龙源期刊网、超星期刊网、博看网
  • 网  址:www.jyjxltgw.com

主办单位

Organizer

图片鉴赏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鉴赏

教育教学论坛---高校-自然保护区生物类专业人才

发布时间:2018-04-02 16:28 来源:未知  点击:

高校-自然保护区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的“五结合两转化模式”
刘志霄,张佑祥,刘世彪,张代贵,彭清忠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基于10多年的合作,吉首大学与高望界、小溪保护区共建了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省级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中心任务,施行“五结合两转化”的基地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生物类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培养能吃苦耐劳,热爱大自然和自然保护工作,具有良好自我发展前景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联动建设,带动了一大批基地学生的成长;突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努力实现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重视发挥基地关键师生的带头作用,又强调基地建设的统筹性、示范性和受益面。
关键词:高校;自然保护区;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吉首大学作为武陵山贫困片区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地方科技及经济发展与基层人才培养等多重使命,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现将吉首大学与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高望界”)、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小溪”)合作共建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湖南省示范基地(简称“基地”)的做法及经验予以总结,以期为我国同类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基地建设的基础
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简称“学院”)是吉首大学最早成立的教学学院之一。自2003年学院新组建以来,许多老师的科研选题或科研材料的采集都与高望界、小溪这两个本土保护区有关,学生的生物学野外实习及科技创新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两个区域。鉴于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且这两个保护区分别位于酉水河的两岸,而酉水河又是湘西州的母亲河之一,山水一体又各呈特色,因此我们将它们规划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基地,旨在为湘西州的自然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创建稳固平台。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的野外实习指导体系,创建了野外实习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与互促模式,即实习目标定位要立足于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内涵建设要围绕学生科技创新,实习管理模式要服务于学生科技创新,实习效果评价要激励学生科技创新。
二、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原则及能力培养指向
1.总体目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始终牢记吉首大学“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弘扬“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以及学院“至诚致用,创新创业;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院训及专业训导,立足湘西,服务于武陵山地区的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培养具有大视野、有抱负、能作为的生物科技人才,将基地建设成为集生物类专业教育、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环保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
2.建设原则。经过近60年的努力,吉首大学已在大湘西及整个武陵山地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造就了一批扎根边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高望界和小溪地处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即武陵山地区)的核心地带,境内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古老性、典型性和代表性。鉴于这两个保护区自然保护事业发展,以及吉首大学履行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使命的实际需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建三赢”的原则,筑牢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加强基地的条件建设,各尽其能,共享成果,促进“三方”事业的融合式发展。
3.能力培养指向。基地建设主要面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设计、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基地平台及资源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着重培养其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能力、生物分类与鉴定能力、生态与保护研究能力,以及生物教育与科普能力。对于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试图培养其自然系统的认知能力、珍稀植物的引驯能力、资源植物的组培能力,以及植物产业的研发能力。对于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学生,着力培养其自然保护的感悟能力、资源物种的认知能力、物种保护的参与能力,以及生物产品的研发能力。对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园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对大自然复杂性的感知与审美能力、对生态环境的规划与治理能力。
三、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及主要成效
基于校训、院训和专业训导的理念,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及中心任务,努力施行“五结合两转化”的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环保意识塑造相结合。通过课程实习或见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优化,一方面活化课堂理论知识、更切实地理解有关的专业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使其学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或感化未来的学生及周边群众,以传承自然保护理念及行为。
2.把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保护区的资源本底调查相结合。尽管保护区的建立已有较长的时间并进行了一些短暂或零星的资源调研,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保护区的资源本底资料仍十分缺乏,很多生物类群的种类、分布及资源状况并不清楚,甚至保护区本身还没有保存可供展示的系列生物标本及生态照片。事实上,近10多年来,资环学院的师生都在致力于弄清这两个保护区的资源本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湖南省林业厅及保护区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我们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几乎每月1次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调研,试图帮助保护区建立生物标本馆及数据库,以适应我国及国际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2015年,吴涛等同学的作品《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及鸟类图鉴》获得第十一届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7年7月初,中国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还专门来到小溪就基地师生研究洞栖性蝙蝠的情况进行了专题野外拍摄。由于高望界保护区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2016年被环保部遴选为全国蝴蝶多样性监测50个示范样区之一。汤倩等同学申报的“高望界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也获得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017年5月,“吉首大学武陵山生物科学馆”和“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被评选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3.把基地建设与保护区的生态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相结合。基地致力于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但集中力量围绕着珍稀物种保护和经济物种开发这两大主题开展项目研究。对于珍稀濒危物种主要从生态学、生理学及保护遗传学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的基础研究,试图弄清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濒危机制,制订针对性的保护方案与措施。对于资源性物种主要从引种驯化、组织培养、活性成分分析、分离纯化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开展应用型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基地师生在高望界发现了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近200株的自然分布群落,这一重要发现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外籍专家Sergei Volis的强烈兴趣,他来到高望界和基地师生一起共同建立了伯乐树生长发育固定观测点,对每株树进行了测量和标记。
4.把基地建设与地方扶贫项目及提高贫困生能力项目相结合。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基地注重将研究成果与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扶贫需求及扶贫政策相对接,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尽可能地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扶贫动力。另一方面,学院在提高贫困生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传统,曾获得美国“福特基金”连续两期的贫困生项目资助。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更充分地考虑贫困生的能力培养问题,鼓励并优先支持贫困生积极申报、参与基地项目,进一步传承福特基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理念。基于基地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我院在“米良一号”的基础上,又相继培育出了“米良二号”、“贝木”、“湘碧玉”、“湘吉无籽”等猕猴桃新品种,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基地师生为主体还新成立了“中国爬沙虫研究中心”。
5.把基地建设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相结合。我院学生具有优良的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传统。事实上,吉首大学学生会科技部及学生社团中的环保协会都是资环学院的学生主动发起,在院级社团的基础上发展成校级社团的。近年,我院学生又自发成立了“绿植协会”和“独角仙协会”,试图将长期被家里人作为“独生子女”捧为无羁任性的小皇帝式的“独角仙”的潜能发挥出来,共同致力于生物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基地充分利用这些社团学生的积极性,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及学院的“五能”综合素质训练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地-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如:科技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寻访绿色之源、保护母亲河行动、生命科学知识抢答赛、生物标本制作竞赛及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汇报或成果展示会等。
6.基地建设的“两转化”。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保护区的生物与环境资源特色转化为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特色。武陵山地区既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生物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古老生物及众多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生物。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区山势陡峭,土层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基地紧紧抓住武陵山地区环境教育与生物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专业课辅助教材、实践教学工具式图册或科普教材,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保护区内外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对比考察与研究,使保护区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活版教材,凸显基地实践教学的区域优势与课程体系特色。基地师生合作出版或编著了《高望界保护区鸟类图谱》、《高望界保护区蝶类图谱》、《小溪保护区脊椎动物图谱》、《小溪保护区蝶类图谱》、《小溪保护区植物图鉴》、《黄桑蝴蝶》、《湘西真菌图谱》、《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植物文化概论》、《生物学野外实习教程——实践与创新》等基地教学指导书、科普读物或辅助教材。
四、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保障措施和基本经验
1.示范作用。近年,基地师生除接待了来自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动、植物学专家到保护区考察及合作研究外,还接待了来自省内外其他高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到基地调研、交流或社会实践。2016年7月,基地师生200余人到高望界保护区进行动植物学山地实习、生态学及环境保护等课程见习期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的80多位师生也一同到高望界见习。他们不仅与我校师生进行了联欢,还与我们师生一同到野外共同观察和识别动植物种类。两校的同学手拉手、肩并肩地在野外学习,既陶冶了性情,又增加了对相互之间专业的了解,都感觉到受益很大。近年,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基地单位的领导、业务骨干和基地老师相聚,异地考察和参观,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同时对于共同存在的自然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和发展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及经验,对于生物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过程及措施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2.保障措施。基地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从组织、制度、人才、经费等方面予以充分地保障。“精简高效”是基地管理的基本要领。为提高基地的管理及运行效益,成立了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运行小组,既保证对基地的统筹领导,又赋予基地运行负责人较大的自主性。此外,为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一方面基地设立了学术委员会,每年就基地建设提出指导性的建设项目供基地师生选择申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基地建设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特别鼓励基地师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申报符合基地建设目标的项目。对于基地建设项目施行归类划块管理,阶段性地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对于成效显著的项目强化支持力度,对于执行不力的项目将视具体情况予以扶持或取缔。基地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基地师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但基地的核心教师基本稳定。每年动植物学实习老师结合基地建设的目标提出系列基地建设项目,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组安排。之后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或由保护区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按计划继续执行和完成项目。基地特别鼓励学生自组织,或通过“环保协会”、“学生科协或科技部”、“独角仙协会”、“绿植协会”等社团活动形式申报有创意的项目。学校对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项目予以1:1的经费配套支持。保护区对基地条件建设也给予足够的配套经费支持。通过学校的教学平台、实验平台或科研平台,基地师生可申请相关的项目(如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器等),部分项目经费可用以补充基地建设过程中经费的不足或短缺。对于下拨的基地建设专款,实行严格的经费统管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经费的使用,所有支出必须按计划开列,经严格审批后方可报帐。基地建设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教师虽然可将自已的科研兴趣与科研项目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但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组织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及互学互促的能力,基地结合学生社团发展及社会实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物色具有培养前途的“基地尖子生”,对候选的“尖子生”予以全面特殊指导,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基地建设。
3.基本经验。基地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环保事业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为已任,创建高校与保护区深度合作、事业互促的良性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模式,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是:根据生物类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共建基地,培养能吃苦耐劳,热爱大自然和自然保护工作,具有良好自我发展前景和能力的优质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联动建设,带动一大批基地学生的成长;突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努力实现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重视发挥基地关键师生的带头作用,又强调基地建设的统筹性、示范性和受益面。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高望界&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校企合作湖南省示范性基地建设项目(湘教通[2015]274号);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首大学);武陵山生物科学馆湖南省科普基地。
作者简介:刘志霄(1965-),男,汉族,湖南省蓝山县人,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生态扶贫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裕先,宋乃庆.校企合作构建“企业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52-53.
[2]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7):52-55.
[3]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02):36-41+68.
[4]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31-33.
[5]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3):15-18+23.
[6]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09):139+141.
[7]游俊,龙先琼.文化多样性视野下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发展问题思考——以吉首大学办学实践为个案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54-56.
[8]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9]刘志霄,张佑祥,张代贵,刘世彪.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特色——以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99-200.
[10]刘世彪,张佑祥,张代贵,龚双姣,阎中军,刘志霄.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实践与创新——以吉首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03):99-103.
[11]刘志霄,陆升合,罗南书.“边山穷”地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以吉首大学生态学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03):155-158+164.
[12]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06):84-87.
[13]刘世彪主编.2008.生物学野外实习教程——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4]王永义,刘志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内涵探析[J].今日科苑,2009,(08):213.
The Pattern of “Five Combinaitons and Two Conversions” of University-Nature Reserve Demonstration Base for the Talent-training of Biological Majors
LIU Zhi-xiao,ZHANG You-xiang,LIU Shi-biao,ZHANG Dai-gui,PENG Qing-zhong
(College of Biology and Enviromental Sciences,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A provincial talent-training demonstration base for biological majors has been joinly constructed by Jishou university and Xiaoxi&Gaowan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unan,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s of three sides for over 10 years.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we always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practical caliber for undergraduates,and have created a new patter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o-called“five combinations and two conversions”.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majors,we thoroughly try to cultivate ambitious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of hard-working,nature-loving and ready to nature conservation,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two reserves’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university’s talents.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emphasized all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combining technology and academy,resulting in the astonishing progess of numerous undergraduat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ll the time highlighted to achieve scientific into teaching resources.We also give the dedicated teachers and promising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fully play their leading roles,as well as underline the overall planning,demonstrating and scope of benefits for most students.
Key words:University;Nature reserve;Biological majors;Demonstration base for talent-training  

版权所有:河北省教育厅 承办方: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联盟路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7760743     13931850287         邮箱:jyjxltzzsbj@163.com(收稿专用)

冀ICP备14014873号-4 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