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23年2月07期
发布时间:2023-04-26 14:18 来源:未知 点击:
特别关注
材料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王亚丽;崔素萍;龚先政;1-4
高等学校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卫勇;高曦君;王刚;余小鲁;段园培;5-8
系统思维视域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翟美荣;9-12
专题研讨
学部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作用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为例郭连杰;陈虹;13-16
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究王新伟;朱先磊;刘雨霞;张强斌;17-20
中外合作办学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周燕;21-24
高校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认知与需求调查李友卫;张娜;刘茹钰;王丽君;25-28
“新懂趣用”的教学思想丁汝鑫;沈文杰;成谷;王正海;杨小强;29-32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丁阿敏;孙文洋;韦乃学;聂献坚;33-36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的遵循规律与实施策略研究张帆;丛桂嘉;37-40
“双减”政策下的海南省小学科学发展策略吴小霞;41-44
高职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对策探析郝福星;吴植;刘莉;陈光明;李小英;45-48
基于高职院校的广西有声壮锦数据库构建研究黄仕美;49-52
教改创新
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药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舒广文;53-56
面向“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微课建设与改革涂治红;陈付昌;王云;孔永丹;57-60
“互联网+4T”视域下安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史波波;61-6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以“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为例杨钊;刘琪;冒国兵;桂凯旋;65-68
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以“法医临床学”课程为例陈锐;赖小平;许传超;赵文勇;唐剑频;69-7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改革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王大哲;73-76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丁云昊;黄伯强;77-80
探索与实践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区块链技术本科教学设计与实践吴嘉婧;黄宝莹;李全忠;81-84
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陈浩;杨亚莉;李文静;85-88
电类基础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周兰娟;张冬至;吴荔清;89-92
“求知—讲授—评价—科创”教改实践探讨——以轮机工程专业热工基础课程为例王哲;吕欣荣;徐敏义;93-96
“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在“口腔黏膜病学”中的探索实践——以口腔扁平苔藓为例朱萱;易亚乔;刘雅娟;97-100
“中医文化导论”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周艳红;郑琛;刘若水;李莹波;欧阳静;101-104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为例常晓华;朱雨田;105-108
“双一流”背景下思想政治融入专业建设的实践——以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肖洁;109-112
机械类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实践——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奚卉;马晓丽;张效伟;113-116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侯明;汉田;王殿宇;117-120
混合式教学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张建萍;李树伟;邓芳;姜仁军;121-12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张弛;125-128
教法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探索——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蒋周翔;黄小龙;林夕梦;129-132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探索颜君;张俊娥;陈静;罗霞;陈杰灵;133-136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大学化学教学的思考张鹏;李水荣;龚正良;郑志锋;李君涛;137-140
广东药科大学线上线下“药剂学”精品教学课件之我思侯冬枝;周隽;卫世杰;胡杰;林华庆;141-144
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以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为例黎彦;杨学英;玉琨;关淑妮;145-148
医学院眼科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体会丁宇华;王静;王飞;149-152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李利娟;刘海;姚特殊;153-156
基于PDCA循环的分层次临床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周伟强;李萌;吴媛媛;157-160
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院校“数字测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谈秋英;甘霖;161-164
基于新医科理念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徐勤;王榕;苏义龙;165-168
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刘玉玲;姜永法;169-172
数字化虚拟托槽定位在正畸教学中的应用胡丽华;刘洋;王林娜;刘春艳;173-176
学生教育
“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以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王君雅;温石坤;田森林;177-180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探究刘旋;181-184
激励机制在心脏外科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徐志伟;潘全华;张丽娟;黄苏;185-188
材料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王亚丽;崔素萍;龚先政;1-4
高等学校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卫勇;高曦君;王刚;余小鲁;段园培;5-8
系统思维视域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翟美荣;9-12
专题研讨
学部制对交叉学科发展的作用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为例郭连杰;陈虹;13-16
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探究王新伟;朱先磊;刘雨霞;张强斌;17-20
中外合作办学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以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学生党支部为例周燕;21-24
高校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大学生认知与需求调查李友卫;张娜;刘茹钰;王丽君;25-28
“新懂趣用”的教学思想丁汝鑫;沈文杰;成谷;王正海;杨小强;29-32
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丁阿敏;孙文洋;韦乃学;聂献坚;33-36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思政的遵循规律与实施策略研究张帆;丛桂嘉;37-40
“双减”政策下的海南省小学科学发展策略吴小霞;41-44
高职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对策探析郝福星;吴植;刘莉;陈光明;李小英;45-48
基于高职院校的广西有声壮锦数据库构建研究黄仕美;49-52
教改创新
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药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舒广文;53-56
面向“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微课建设与改革涂治红;陈付昌;王云;孔永丹;57-60
“互联网+4T”视域下安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史波波;61-6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索——以“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为例杨钊;刘琪;冒国兵;桂凯旋;65-68
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以“法医临床学”课程为例陈锐;赖小平;许传超;赵文勇;唐剑频;69-7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改革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王大哲;73-76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丁云昊;黄伯强;77-80
探索与实践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区块链技术本科教学设计与实践吴嘉婧;黄宝莹;李全忠;81-84
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陈浩;杨亚莉;李文静;85-88
电类基础课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周兰娟;张冬至;吴荔清;89-92
“求知—讲授—评价—科创”教改实践探讨——以轮机工程专业热工基础课程为例王哲;吕欣荣;徐敏义;93-96
“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在“口腔黏膜病学”中的探索实践——以口腔扁平苔藓为例朱萱;易亚乔;刘雅娟;97-100
“中医文化导论”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周艳红;郑琛;刘若水;李莹波;欧阳静;101-104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为例常晓华;朱雨田;105-108
“双一流”背景下思想政治融入专业建设的实践——以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肖洁;109-112
机械类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实践——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奚卉;马晓丽;张效伟;113-116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侯明;汉田;王殿宇;117-120
混合式教学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张建萍;李树伟;邓芳;姜仁军;121-124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资金时间价值”为例张弛;125-128
教法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探索——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蒋周翔;黄小龙;林夕梦;129-132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探索颜君;张俊娥;陈静;罗霞;陈杰灵;133-136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大学化学教学的思考张鹏;李水荣;龚正良;郑志锋;李君涛;137-140
广东药科大学线上线下“药剂学”精品教学课件之我思侯冬枝;周隽;卫世杰;胡杰;林华庆;141-144
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以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为例黎彦;杨学英;玉琨;关淑妮;145-148
医学院眼科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体会丁宇华;王静;王飞;149-152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李利娟;刘海;姚特殊;153-156
基于PDCA循环的分层次临床实训课程体系设计周伟强;李萌;吴媛媛;157-160
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院校“数字测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谈秋英;甘霖;161-164
基于新医科理念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徐勤;王榕;苏义龙;165-168
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刘玉玲;姜永法;169-172
数字化虚拟托槽定位在正畸教学中的应用胡丽华;刘洋;王林娜;刘春艳;173-176
学生教育
“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以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王君雅;温石坤;田森林;177-180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探究刘旋;181-184
激励机制在心脏外科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徐志伟;潘全华;张丽娟;黄苏;185-188